话说中俄关系这几年一直被外界盯着看,尤其是能源合作这块,总有外媒跳出来说三道四。 2023年,就有些西方媒体又开始炒作,说中国要的东西俄罗斯全给了,可俄罗斯想要的,中国却一直不松口,搞得好像两国要闹翻似的。
大家都知道,中俄两国在地缘上挨得近,资源互补性强。俄罗斯天然气储备世界第一,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,自然而然就成了俄罗斯的重要买家。 早在2014年,他们就签了第一个大单子,叫“西伯利亚力量1号”管道,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直通中国黑龙江黑河,全长3000多公里,年输气量380亿立方米。 那个时候,俄罗斯还主要靠欧洲市场,天然气出口大头都去那边。但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,西方制裁一波接一波,欧洲国家纷纷停买俄罗斯气,俄罗斯的出口收入直线下降。 Gazprom公司数据显示,2022年对欧洲出口量从前一年的1500亿立方米掉到不到300亿,财政压力山大。
这时候,俄罗斯就把目光转向东方,尤其是中国。2023年,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访华,跟中方谈了农业、工业、物流、安全和能源五大领域合作。 其中能源是最重头戏,他们提到了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项目。这条管道起点在俄罗斯亚马尔半岛,那里天然气田丰富,原来主要供欧洲,现在得找新出路。 管道总长2600公里,要穿过蒙古国962.9公里,然后进入中国北部。年输气能力500亿立方米,够中国半年用量了。 对中国来说,这能补充清洁能源需求,因为中国煤炭占比高,天然气进口主要靠海运,安全隐患大。蒙古国也能从中捞到过境费,对他们GDP不高的经济是笔大钱。 项目一提出,就被外界关注。2023年到2024年,谈判推进得挺稳,但没签正式协议。 西方媒体就开始带节奏,说俄罗斯急需资金度过难关,已经把所有条件都让给了中国,可中国还在拖着不签,显得关系不平等。 像路透社和福布斯这样的报道,标题就挺耸人听闻,说俄罗斯在对中国低头,成了小弟。实际上呢,这纯属误读。谈判拖延不是因为谁看不起谁,而是细节太多,得一步步磨合。
先说价格这事儿。俄罗斯想卖高点,因为他们从欧洲丢了市场,需要回血。Gazprom希望价格参考国际水平,但中国有自己的算盘。 中国知道俄罗斯别无选择,欧洲市场关了,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现在靠中国。 所以中国在谈判中占上风,坚持要低价合同,还要求灵活条款,比如根据市场波动调整量。俄罗斯那边,亚马尔气田生产成本低,每千立方米100美元运到边境还能赚钱,但他们不想亏本卖。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分析说,俄罗斯最低能接受125美元,中国想压到更低,锚定之前的1号管道价格。
再有时间表和灵活性。管道建设不是小工程,得4到5年。俄罗斯想尽快开工,2026年动土,2030年投产。中国不急,因为他们有其他选项。 2025年,中国从卡塔尔和澳大利亚签了大单LNG合同,短期内够用。蒙古国也得掺和进来,三方利益得平衡。蒙古同意过境,但要环境评估,确保不破坏草原地下水。 2025年6月,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确认项目重要性,但细节还在谈。结果,外媒就抓住这点,说中国在故意吊着俄罗斯胃口。 其实中俄合作远不止能源。2023年贸易额破2000亿美元,2024年继续涨。俄罗斯出口天然气、石油、木材,中国卖电子产品、机械。 两国用本币结算股票配资收益,避开美元,2024年比例超90%。这在西方制裁下,是俄罗斯的救命稻草。中国也受益,能源安全稳了,不用全靠海运。 蒙古从中得实惠,过境费能升级基础设施。9月2日,三方在北京签了备忘录,正式批准管道,但价格没定。Gazprom说,这是重大进展,但合同细节还得继续谈。预计供气最早2030年或2031年。
西方为啥爱炒这事儿?简单,美国和欧洲不想看到中俄抱团。俄罗斯转向中国,等于绕过西方制裁。 美国是全球LNG出口老大,2024年卖给中国不少,但中国最近开始抵制美国气,转向俄罗斯。 彭博社报道,2025年9月,中国接收了俄罗斯北极LNG2项目的一船气,虽然制裁在身。这让美国不爽,觉得中俄合作动摇他们的能源霸权。 欧洲呢,自从停买俄罗斯气,能源价飙升,德国制造业成本涨30%股票配资收益,不少工厂关门。福布斯说,俄罗斯签2号管道,等于是完全依赖中国,成了从属关系。 但这忽略了事实:俄罗斯还有印度市场,石油出口转向亚洲,2024年印度买了俄罗斯40%的原油。
。 结语: 总的来说,这事儿没那么戏剧化。外媒标题党,实际是正常磋商。中俄不会因为这翻脸,关系稳固。全球能源游戏在变,谁占先机谁赢。大家别被忽悠,看清本质。
钱龙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